骨痛热症+世界蚊子计划(上篇)


全球每年有7500万宗重症骨痛热症病例;截至今年5月底,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马来西的骨痛热症病例大约有9715宗。

全球骨痛热症病例在过去50年持续增加,迄今为止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主要是喷洒蚊雾和清理蚊子滋生环境卫生,但未见明显绩效。世界蚊子计划和莫纳什大学联合研究的沃尔巴克氏菌试验,被视为有可能有效减少骨痛热症的永续解决方案。


骨痛热症是历史最悠久、传播速度最快的蚊媒疾病,全球每年超过7500万宗病例,确诊率仅次于疟疾。人类与之对抗了超过5个世纪之久,医学人员持续研究各种针对骨痛热症及其他蚊媒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包括用于抵御流行病的疫苗,但至今未有理想成果。

蚊媒病毒不会因此而停止肆虐,疫苗也不是唯一的攻克方式。澳洲科研人员在9年前发现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生物方法,被医学科研界视为“有效并且永续克制蚊媒疾病的辅助方案”。



■研究人员将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释放到骨痛热症流行的社区。

【全球骨痛热症概览】

过去,蚊子叮咬对于人们来说毫无威胁,如今却成了防不胜防的致命威胁。究竟医学不发达的时代而未曾察觉致命蚊子的存在,或是蚊子携带的病毒变异所致?

其实,起源于非洲的埃及伊蚊已经存在很长的时间,早在15世纪至19世纪,就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18世纪至19世纪,埃及伊蚊通过非洲和亚洲的贸易活动更广泛传播,二战之后随着人类全球流动范围扩大和频繁而遍布世界各地,比起过去更接近人类。

在 18 世紀和 19 世紀,它們還通過與亞洲的貿易傳播,然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進行了軍隊調動。 它們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現在比以前更接近人類。

过去的50年,全球骨痛热症病例显著增加,传播范围持续扩大。在1970年之前,只有9个国家爆发骨痛热症疫情,如今却已遍布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的129个国家,全球50%人口处于感染风险。

传播骨痛热症的埃及伊蚊偏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城市化及气候变化扩大了埃及伊蚊的繁殖环境和传播范围,骨痛热症病例近数十年来也急剧上升。

有关骨痛热传播及发病率的研究估计,每年约有3亿9000万宗骨痛热症病例,其中9600万宗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症状。另有研究表明,全球39亿人面对骨痛热症病毒感染风险,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受影响最严重,但70%的疾病负担集中在亚洲区域。

过去20年间,世界卫生组织接获的骨痛热症病例报告增加超过7倍!从2000年的50万5430宗增至2010年的240万宗以上,至2019年激增至420万宗!死于骨痛热症的人数也从2000年的960人增至2015奶奶的4032人!

随着疾病蔓延,欧洲也成为骨痛热症传播的新区域,不仅病例数量持续上升,而且会出现爆发性疫情。

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出现本土传播,其他三个欧洲国家则发现输入病例;2013年,葡萄牙马德拉岛爆发骨痛热症疫情,造成200多人患病,葡萄牙内地及欧洲其他10个国家发现输入病例。至今,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发现本土病例,成为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确诊传播疾病。

2020年,孟加拉、巴西、库克群岛、厄瓜多尔、印度、印尼、马尔代夫、毛里塔尼亚、法属马约群岛、尼泊尔、斯里兰卡、苏丹、也门、新加坡、泰国和东帝汶等地的骨痛热症病例持续增加。

2019年则是全球骨痛热症的高峰年,几乎所有区域都出现骨痛热症病例,包括首次发现病例的阿富汗。数据显示,美洲区域新增310万宗病例,超过2万5000宗是重症病例;亚洲的孟加拉、东南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的新增病例也达到新高峰。



■研究人员收集日惹地区的蚊子样本。
【沃尔巴克氏菌试验(
Wolbachia Trial)——以蚊克蚊】

至今为止,未有任何成效显著的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可治疗骨痛热症这类血液性感染疾病。

不同于感染速度和致命风险偏高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骨痛热症一般持续2至7天,多数患者在确诊后居家休养,每日到医院或诊所检查情况即可,只有病情严重者才需住院治疗。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依然未有效果显著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骨痛热症,而用于预防用途的疫苗,临床效果也未达理想,遑论普及使用。

因此,各国卫生部迄今采取的控制蚊媒疾病方法,主要都是从环境卫生以及退热治疗着手,长期提醒和教育民众有关黑斑蚊的滋生及传播病毒途径,根据骨痛热症病例数据在黑区喷射蚊雾和社区大扫除行动。

我国部分大学医学系以及其他长期面对蚊媒疾病威胁的国家,都投入研究黑斑蚊及骨痛热症疫苗多年,但仍未有理想成果。

在国际间,传播病毒医学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一种能够达到良好预防效果的骨痛热症疫苗,据知目前已进入第一阶段的试验。

然而,病毒会变异,疫苗也需一代一代革新,在这一场“赛跑”得出结果之前,需要其他辅助方案应对蚊媒疾病的致命威胁。

近期,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kty)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指出,澳洲莫纳什大学联合世界蚊子计划在印尼日惹(Yogyakarta)进行的“沃尔巴克氏菌消灭骨痛热症”的试验结果显示,当地的骨痛热症发病率大幅降低77%,而沃尔巴克氏菌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项名为“应用沃尔巴克氏菌消除骨痛热症”(简称AWED)的试验,是由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旗下的世界蚊子计划、印尼合作伙伴加查马达大学(Gadjah Mada University)以及赞助机构Tahija基金会共同推展。

研究团队选择东南亚地区人口最多,也是骨痛热症最严重的印尼日惹市的24个地区作为这项实验计划的部署区域,其中12个地区采用沃尔巴克氏菌,另外12个地区则继续使用一直以来的常规骨痛热症控制方案。

在这项试验计划下,共涉及31万2000人,并招募了8144名年龄介于3岁至45岁的参与者,他们在当地一间初级保健(Primary Healthcare)诊所接受治疗,并且持续1至4天出现急性未分化发烧情况。

这项试验主要使用一项名为“阴性测试”(test-negative)的设计方案,测量wMEL在27个月内降低3岁至45岁群体的骨痛热症确诊病例盛行率的绩效。沃尔巴克氏菌部署方案所显现的绩效和安全性,获得社区的广泛接纳。

试验小组在有关地区释放了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研究人员在跟进观察3年之后发现,沃尔巴克氏菌蚊子在当地蚊群中的繁殖数量仍然保持非常高的水平,而需要住院的骨痛热症病例明显减少86%!更令人鼓舞的是,4种血清型的骨痛热症都显示相同的结果。

从试验启动至今,这个方法已在贯彻到整个日惹地区,并延伸到邻近地区,覆盖范围人口达250万人,结果达致理想。

有关试验表明,一旦沃尔巴克氏菌在当地蚊群众中不断繁衍,骨痛热症发病率就会出现长期性降低的情况。

此外,这项方法在预防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及其他蚊媒传播疾病方面也发挥一定的效果。



■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沃尔巴克氏菌联合实验首席研究员卡梅伦西蒙教授(Prof Cameron Simmons)

参与这项联合试验的首席研究员莫纳什大学卡梅伦西蒙教授(Prof Cameron Simmons)认为,沃尔巴克氏菌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生物科学方法在减少城市人口骨痛热症发病率方面带来重大突破,而这种遵循自然生物生态的方式,是除了疫苗研究之外,另一种更为安全、持久及有效的控制方式,并且适用于全球社区。

传播骨痛热症的埃及伊蚊主要生活在城市地区,在容器中繁殖,蚊卵能存活长达9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沃尔巴克氏菌试验选择骨痛热症病例居多的城市为目标。

东南亚是全球骨痛热症的流行区,印尼则是东南亚人口和病例最多的国家,因此印尼的城市地区也就成了这项试验计划在东南亚的首选目的地,此后或将拓展到马来西亚及其他蚊媒疾病传染率偏高的国家。

参与这项计划的研究人员简单解说有关试验的运作机制:“我们将印尼日惹市区分为24个随机试验区,其中12个区仅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另外12个地区则继续采用常规的骨痛热症控制措施。经过27个月的繁衍,应用沃尔巴克氏菌方式的12个地区,骨痛热症病例明显减少,减幅高达77%,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也减少了86%!”

同时,综合实验室和实地试验的结果,沃尔巴克氏菌除了有效减少骨痛热症传播率,对于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以及黄热病等蚊媒疾病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在这之前,研究团队在澳洲北昆士兰州首次释放沃尔巴克氏菌蚊子9年之后,当地卫生局宣布该地区已“没有骨痛热症传播病例”。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以毒攻毒,以蚊克蚊”的沃尔巴克氏菌是有效的解决方式,并且可持续及长期遏止骨痛热症以及目前仍在全球流行的多种蚊媒疾病。

随着这项试验所取得的积极结果,一旦在印尼日惹的研究也达到理想目标,对于未来减少亚洲、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骨痛热症及蚊媒传染疾病,绝对是人类与传染疾病抗战的新突破,对于全球面临骨痛热症风险的40%人口更具重大意义。

同样长期面对骨痛热症和基孔肯亚热症问题的马来西亚,每年新增病例数以万计,不排除有可能成为世界蚊子计划的下一个“实地试验”据点,寻求政府机构及合作伙伴,进一步拓展遏止蚊媒疾病传播的版图,及至世界各国。


【下篇~全球气候暖化,为传播各种病毒和疾病的蚊子提供更理想的繁殖温床,加速繁殖率和传播范围,加剧全球蚊媒疾病盛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