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阿斯利康(AstreZeneca)的新冠疫苗,“血栓”(blood clot)成为人们印象深刻的字眼,欧美和亚洲多个国家暂停使用这款疫苗,血栓和新冠疫苗的风险关系也引起关注和争议。尽管卫生部和医学家一再强调和解说,登记接种者也不少,但部分人始终心存疑虑。

血栓就是会堵塞全身血管的血凝块,引发各种慢性和急性病发甚至猝死。但是,血栓究竟如何形成?如何及早察觉本身是否有血栓问题?血栓患者在不知情下接种疫苗会否引发不良后果?


【何谓血栓?】

简单来说,液体状态的血液在某些情况下会形成半固体块,即血凝块。当血凝块堆积,形成越来越大,就会形成像塞子一样堵塞身体某些部位血管的血栓,导致全身主要器官的血液流动受阻或终端而引发猝死危机。

小小的血栓却大大影响全身健康。堵塞脑血管的血栓会产生脑梗或脑中风;在冠状动脉产生的血栓就会形成心肌梗塞;血栓堵塞肺部就会造成肺栓塞;在静脉形成血栓就会造成深层静脉栓塞——以此类推。

艺人高以翔、“小鬼”黄鸿升就是心肌梗塞猝死;近期我国射箭名将哈兹齐也因粥样动脉硬化逝世,追溯病因都和血栓有关。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医药部传染疾病专科顾问高贵财教授(Prof Dr James Koh Kwee Choy)说,人体是一个神奇的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机制,在发生事故造成血管损伤出血时,体内的凝血机制就会自行启动,以防止身体失血过多,这样的机制在本质上是身体维持生命或防止生命流失的一种方式。

“所以有句老话——血液就是生命。”

【血栓形成因素】

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凡尔绍(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首先发现血流速度异常、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处于容易凝固状态,是血栓形成机制的三大导因。

高贵财进一步解说,血凝块的形成可能是外来因素,比如外伤、损伤或感染,也有可能是内部因素所致,比如血液增稠、心脏瓣膜问题、心律不齐、癌症和血液疾病等等。

此外,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长期服用特定药物,也是导致血栓的风险因素,比如吸烟和避孕药。研究指出,比起非吸烟者以及未曾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长期吸烟和服用避孕药的人,发生凝血的风险偏高。

根据世界卫生(WHO)的统计,全球平均每16秒就有1人患上血栓,每37秒就有1人因血栓死亡,而深层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最常见的院内死亡原因。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也一再提醒人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全球血栓症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住院、手术和久坐不动都会提高血栓风险,不论是上班族或沉迷电玩和网络群体,都是血栓高风险群。

研究数据显示,每静坐一个小时,深层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增加10%,静坐90分钟就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这也意味着,深层静脉血栓不是老年群体的专利。



【血栓形成三大主因】

★血流速度异常
常见于病患因手术麻醉、使用止血绷带或瘫痪、长时间卧床及久坐不动等等,血流速度减缓而导致血栓。

★血管壁损伤
当血管内皮细胞因动脉粥样硬化或骨折外伤等无力机械因素损伤血管壁或化学药物、生物内毒素、注射刺激性液体以及自体免疫失调等情况而造成血管壁损伤,就会形成血栓。

★血液处于容易凝固状态
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癌症)、外伤、输血、怀孕、口服避孕药、肥胖、吸烟、长期大量饮酒者,血栓风险较一般人更高。

血栓高风险群

→吸烟者
→超重和肥胖
→孕妇/妊娠期
→因手术、住院或生病而长时间卧床休息
→长时间静坐,例如乘长途车或飞机
→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癌症
→心律不齐


【血栓症状】

血栓虽是“沉静的杀手”,但并非毫无显现症状或无迹可寻,而不同部位的血栓塞也有不同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下肢肿胀、疼痛以及患处皮肤变褐色等症状,是下肢深层静脉栓塞的显现症状,患者常在检查时出现大小腿压痛、单侧水肿、发热以及表层静脉扩张等情况。

肺栓塞则是大腿近端的深层静脉血栓脱落流入肺部所致,严重时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下肢坏死,若肺栓塞严重,患者可能休克而死。

高贵财解说,人体内有两种血管,一种是携带血液和氧气的动脉,由心脏左侧泵出血液,供给大脑、肾脏、肝脏、肌肉、四肢等身体重要器官,另一种是静脉,将含有用过的氧气(亦即脱氧血液)的血液带回心脏右侧,然后再疏松到肺部,以接收呼吸系统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再输送到心脏左侧,如是循环。

“凝血块的体征和症状取决于所在位置。静脉中的血凝块堵塞,会阻碍血液返回心脏,将血液从下肢输送回心脏的静脉血栓,称为深层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他指出,动脉中的血凝块会导致由动脉供血的重要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以致缺氧而停顿死亡,这就是血栓导致心肌梗塞,以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脑血管意外);若是供应肢体血液循环的动脉出现血栓,就会出现肢体变黑变冷(坏疽)的症状。

“在大脑中,脱氧血液通过颅骨中的‘海绵宝’(Cavernous Sinus)输送回心脏,若是这个输送血液至心脏的脑血管发生血栓,就会导致‘海绵窦血栓形成’(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CST),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症状,尤其是眼部周围疼痛、眼睛肿胀、视力出现复视或视力受损,病情严重者,可能触摸脸部上半部位也会感觉非常痛苦。”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传染疾病专科高贵财医生■

【“疏通脉络”——血栓治疗选项】

虽然最常见的血栓是心肌梗塞和肺栓塞,诊断和治疗血栓却属于血液专科(Haematology)的范畴,而不是直接到心肺科或肝脏脾胃等其他专科。

高贵财强调,不论是静脉或动脉中的凝血块已经形成血栓与否,都应及早治疗。多数的血栓病例并不需要外科手术去除血凝块,采用血液稀释剂或抗凝剂药物(Anticoagulants)等药物是目前用于治疗血栓的首选方式。

他说,现有的抗凝剂种类针对不同位置的血凝块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血栓都可通过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绩效。

“然而,一旦血栓形成,无论是口服或注射抗凝药物,病人就须终身治疗,不能因为病情有所改善就自行停药。”

他解释,这是因为血液凝固或血栓会反复出现,并非稀释或清除之后就一劳永逸。尤其一些患有家族遗传型血液疾病、慢性疾病或癌症等医疗因素的高风险群,更容易反复形成血栓,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控制病情,预防血栓复发。

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对症下药,治疗血栓也是以此定律为准,根据血栓形成原因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都和导致心脏病发的血栓有关。所以,病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必须戒烟、培养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若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则须搭配治疗,控制和管理整体病情,降低心脏病发和肺栓塞风险。”

他坦言,一些凝血块造成的损伤无法通过上述治疗方式逆转病情,比如心脏受损或中风,即使确认病因,并且采取最佳治疗选项,解决血凝块,但却无法修复受损的心脏或使中风者痊愈。


【新冠肺炎与血栓】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血栓风险远远高于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血栓形成风险,甚至比吸烟、服用避孕药和医疗等其他风险来得高。

高贵财说,至今为止的数据显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血栓形成风险会跟着增加大约16.5%,远远高于吸烟者的0.18%,以及服用避孕药的0.05%至0.12%。

早在新冠疫情爆发不久之后,就有数据指明感染肺炎的病患,发生血栓几率的风险也跟着增高,因此,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使用抗凝药降低血栓几率及其风险。

不过,他指出,相比血栓高风险群以及非风险群,两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是相同的,病毒不会区分血栓患者或健康人士而选择性感染,而血栓患者即使感染新冠病毒,也不会比一般人更为严重或影响康复率。

“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人、吸烟者和免疫力低下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情况可能会比健康的人来得严重,但根本影响因素却不是血栓所致。”


【新冠疫苗与疫苗】

人们对于未知或不了解的事物往往会更容易产生恐惧,血栓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偏高,接种疫苗更有可能导致血栓和各种不良反应的说法,一度让人对疫苗接种却步。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一再强调没有确切证据显示阿斯利康疫苗导致血栓甚至致命,并且批准在欧盟国家使用,但全球多国依然陆续宣布停用这款疫苗,包括法国、大毅力、挪威、冰岛、美国、日本、泰国以及第一个以安全为考量理由而宣布全面停用阿斯利康疫苗的丹麦。

即使开放让人民自愿登记接种的我国反应相当积极,依然有许多人心存疑虑,谨慎为上。

医学期刊《英国医药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的文章从科学角度提出,阿斯利康疫苗的成分可能引发体内免疫反应,导致身体罕见部位出现血栓副作用,比如腹部和大脑栓塞。

不过,上述说法至今未有确切定论,医学专家包括欧盟药品管理局也列举科学证据驳斥:“虽然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和血栓病例可能存在联系,但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比死于罕见副作用的风险‘高得多’。”

高贵财指出,医学证据表明,接种新冠疫苗的血栓形成几率只有0.004%(即每25万名接种这当中只有1人),远远低于饮食、生活和医药等风险因素,因接种疫苗而发生血栓的病例仅属罕见情况,而且未有证据论断是接种疫苗所致或有直接关系。

他说,根据一些广泛使用阿斯利康疫苗的西方国家的初步报告,接种这款疫苗的年轻女性,患上血栓的风险比男性和年长群体来得高。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暂停使用这款疫苗,但一些批准使用的国家则建议将疫苗用于老年群体,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个年龄层的老年群体因使用该疫苗而导致血液凝固的病例报告。”

无论如何,这个问题始终争议不断,科学家们开始质疑有关论述是否属实,医学人员也在持续研究以便得出确切答案。

这是因为有关国家在推出阿斯利康疫苗初期,临床数据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其中大多数是年轻女性,所以有关数据报告可能存在偏差。

我国自2020年批准使用阿斯利康疫苗以来,至今未有关于接种疫苗者发生血栓事件甚至因此死亡的报告。

高贵财坦言,感染新冠肺炎在康复者之后的长期衰弱影响,相比“传言中”的阿斯利康疫苗副作更大,至今所看到的疫苗保护作用和功效更是利大于弊,对于防疫和抗疫具有一定的绩效和重要意义。

因此,他强调,不论是何年龄或性别,民众更应考虑的是疫苗对于防疫和抗疫的重要和有效性。

他认为,要消除公众对阿斯利康疫苗副作用的疑虑,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社会教育和参与感,以简易理解的方式传递有关疫苗的事实,纠正坊间各种谣言以及是而非的反疫苗言论。

“此外,民众本身也应避免分享未经核实的新闻或遭扭曲甚至窜改和伪造的讯息,筛选可靠来源以及经过核实的资讯。”